在汛期搶險救災中,
防汛搶險潛水泵憑借高效排水能力,成為堤壩加固、農田排澇場景中的“關鍵裝備”。它能快速排除積水、降低險情風險,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生產穩定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在堤壩加固作業中,潛水泵的核心作用是控制堤身及周邊積水,為搶險施工創造干燥環境。汛期堤壩易因雨水浸泡出現管涌、滲漏等隱患,此時需先通過潛水泵排出堤壩迎水坡、背水坡的積水,避免水分持續滲透導致堤身土壤軟化。實戰中,搶險人員會根據積水面積和深度選擇適配型號:針對小范圍管涌點,采用流量50-100立方米/小時的小型潛水泵,精準抽排涌水周邊積水;面對堤壩大面積漫溢積水,則啟用流量200立方米/小時以上的大功率潛水泵,配合多臺設備并聯作業,快速降低水位。同時,潛水泵需搭配濾水罩使用,防止泥沙堵塞泵體,確保連續運轉——某河堤搶險案例中,10臺潛水泵連續工作36小時,成功排出堤身積水,為沙袋加固作業爭取了關鍵時間,避免險情擴大。

而在農田排澇場景中,潛水泵的優勢在于靈活適配不同地塊環境,減少農作物澇災損失。農田積水若超過48小時,會導致玉米、水稻等作物根系缺氧腐爛,此時潛水泵需快速介入。針對平原連片農田,通常采用移動式潛水泵,搭配軟管延伸至積水深處,利用其高揚程特性(一般8-15米),將積水排入周邊溝渠;對于丘陵梯田等分散地塊,則選擇輕便型手提潛水泵,單人即可搬運操作,適配狹窄田埂環境。在南方水稻產區的一次暴雨排澇中,農戶借助200余臺潛水泵,3天內排出2萬畝農田積水,將作物受災率從60%降至15%,有效減少了經濟損失。
不過,潛水泵在實戰應用中需注意規范操作:一是提前檢查電纜線絕緣性,避免水中漏電;二是根據積水含沙量選擇耐磨材質泵體,延長設備壽命;三是安排專人值守,實時監測水位變化,及時調整設備位置。只有科學使用,才能讓防汛搶險潛水泵在堤壩加固、農田排澇中持續發揮“排水尖兵”的作用,為汛期安全筑牢防線。